|
 |
“在地性”设计:如何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化的展馆设计语言 |
发布时间:2025/9/13 来源:重庆政勤实业有限公司 阅读:6378次 |
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,如何在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,使其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,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许多项目在追求“在地性”时,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符号拼贴上。青砖黛瓦、飞檐翘角、剪纸窗花……这些符号虽然具有高度的识别度,但如果脱离了特定的文化语境,仅作为装饰性元素堆砌在一起,很容易沦为“文化贴纸”,既缺乏深度,也难以与现代功能融合。真正的在地性设计,不应仅仅追求“形似”,而应追求“神承”。它关注的是地域的内在气质与空间智慧。例如,江南水乡的“柔”与“曲”,可以转化为展厅中流畅的弧形动线与倒影水景;黄土高原的“厚”与“朴”,可以体现为粗粝夯土墙与层叠窑洞式结构;岭南骑楼的“通透”与“遮阳”,可以演变为穿孔铝板立面与遮阳廊道。这种转化,让文化精神自然流淌于空间肌理之中,而非突兀悬挂于墙面。
接下来,我想谈谈“解码文化基因:构建‘可感知’的叙事系统”。
在地性设计的第一步,是成为“文化解码者”。设计师需要深入田野,与地方志专家、非遗传承人、老居民对话,梳理地域的核心文化基因。自然地理:山脉走向、河流脉络、气候特征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的生存方式?例如,一座依江而建的城市规划馆,可以将“水”作为核心叙事线索,通过流线型屋顶模拟江流,地面投影呈现潮汐涨落,让观众在行走中感受“城与水共生”的生态智慧。这种设计不仅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,还能让他们在参观过程中产生共鸣,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。
总之,“在地性”设计不仅仅是对地域文化符号的简单拼贴,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。通过超越符号拼贴,追求“神承”,以及解码文化基因,构建“可感知”的叙事系统,我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展馆设计中,真正实现地域文化的活化与传承。
|
|
上一篇:
红色文化展馆如何创新?政策导向与年轻化设计平衡之
|
下一篇:
在应急消防科普教育体验馆设计方案需要注意什么
|
|
|